首页 >> 看房选房

目标投资房助推房价畸高

2019-11-30 来源:黑龙江租房网

  在现实的购房人群中,为择校、结婚、健康等目标而一掷万金的,实在不算少数。从中小学生到待婚青年再到老年人,不同年龄段的社会群体被房地产捆绑,间接成为房地产价格畸高的推动者与受害者。这种目的性极强的“慷慨”投资,不仅需要政府层面对社会资源的均衡调控,也需要个人的理性谨慎。

  婚房投资:

  高房价引发方式深层转变

  □本报 何丰伦 王骏勇

  “一平方米的格子间,每日挤公交,中午一个盒饭,每个月几千元的房贷……”这几乎被视为是小白领新婚生活的真实写照。曾经在很多人眼里是美好幸福的“婚房”,如今成为沉重的负担,为了一套“婚房”,有的穷尽自己所能东拼西凑,有的“啃老”依赖父母,有的不惜大幅降低生活 水 平 为 代 价 , 甚 至 不 敢 要 孩 子 ,“婚房”成为年轻人乃至父母身上最沉重的“壳”。与此同时,也有一部分群体,在高房价下悄然改变着自己的生存方式。

  白领夫妇匿身“校园”

  漂居在城市中、尚未获得城市户口的年轻人自称为“城漂族”。采访了北京、上海、南京、南宁的多位“城漂族”。尽管买房的成本参差不齐,但都远高于他们的实际收入水平。

  在北京房屋购买一套三环以外、四环以内,80平方米以上的房屋,以均价8000元计,8000?0=64万元,加上装修15万元,对年收入八万元的白领而言,需要10年时间才能达到目标。

  上海的婚房也同样价值不菲,100平方米以上市区内的房屋以均价10000元计,就要开销100万元,装修费计15万元,对于年收入八万元的消费者而言,需要14年才能达到目标。

  南京的一套80平方米以上市区内的房屋,以均价6000元计,48万元,加上装修费五万元,对于年收入六万元的白领来说,需要10年时间才能实现。

  “婚房距离我们渐行渐远,结了婚的我们只能‘匿身’在校园中。”正在北京一所大学读博士学位的文姬琳说,“我男朋友月收入6000元,我自己月收入不到2000元,即使毕业出去,当年月收入也不会超过4000元,买套房子就意味着长时间不吃不喝才行。”

  于是,已经领取结婚证的文姬琳和男友采取各自蜗居在校园,相互想念的时候就去宾馆聚聚的做法。她说:“像我们一样‘匿身’高校的高学历、博士、博士后夫妻很多,房子让我们一直在努力,我们现在既不敢想要小孩,也不敢让父母来看望我们。”

  即使“啃老”也只能“蜗居”

  “我们也不想‘啃老’,但不‘啃老’就拿不出那笔钱来买房子,现在就是‘啃老’也还是只能在城市里‘蜗居’。”在南宁市民族大道上东国际买房的曾瑞林说。

  曾 瑞 林 买 的 房 子 每 平 方 米 超 过6500元,实际使用面积不过40多平方米,要花费 0多万元。而他和女友的年收入总额还不到5万元。“我和女朋友两家老人都是在农村生活的,靠家里借钱才勉强交了首付。现在就是‘啃老’了,也还是只能‘蜗居’。父亲生病好几年,想上南宁来找大医院看病都没地方住。”

  南京大厂的王鹏在当地一家外企当 白 领 , 收 入 中 等 , 最 近 要 准 备 结婚。从工厂退休的老父亲一辈子省吃俭 用 攒 了20万 元 , 准 备 在 房 价 相 对便宜的江北给儿子买房子结婚。2008年下半年房价增幅趋缓、个别楼盘还有较大幅度打折的时候,一直观望着没有出手,如今却发现,手上的钱连首付都支付不了了。

  “现在江北的房子价格很多在8000元以上,还有个别甚至破万了。买个房子差不多要上百万,20万元有啥用,连付首付都不够,也贷不起。现在只能继续寄居在父母的老房子里,两代同堂,估计结婚也要在老房子办了。”

宝宝营养不良症状
有微商城网入驻费用
小孩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