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混居将成未来常态.DG
2021-03-12 来源:黑龙江租房网
在这个中产阶级都买不起房的年代,对商品房的购买力似乎成为测定财富的一个标尺,这在北京更为明显。
根据北京市“十一五”保障性住房及两限商品住房用地布局规划,从2006年到2010年,北京市规划安排 000万平方米的保障房。其中,很大部分保障房是配建在商品房之中,配建的平均比例为商品房的15%。
过去,一个个现代或陈旧的小区里,住进回迁房、安置房的并非收入在保障线以下的穷人,而拥有住房的也不是家底丰厚的富人;如今,一个个高中端的楼盘里,卖得起商品房的人们和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廉租房里的人们混住在一起,不同的人群、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碰撞将成为“贫富混居”的表象。
北京市住房保障办公室的负责人告诉,自2007年以后配建的保障房目前都处于开工或竣工状态,少量已经入住。
中国微博用户学历特征接近于中国总人口学历特征。从活跃度来看“混居”的麻烦不完全是“贫富”
而是习惯
位于北京广渠门北里的京城仁合是北京最早的商品房与廉租房配建的小区,它的出现并非在北京市对保障性住房的规划之中,其配建也是一种偶然。
作为“2002、200 年北京市委、市政府为市民办的60件实事”之一,京城仁合于2002年开工建设,2004年入住,成为北京第一个廉租房小区,用于伤残军人、军烈属家庭和老劳模等优抚人群使用。规划时,为了分摊廉租房的建设费用,政府将其中两栋作为商品房建设出售,于是出现了北侧两栋为商品房楼,南侧一栋U型建筑为廉租房楼的格局,其中商品房和廉租房各有400套。
在这个小区,商品房的居民大多为在北京工作的白领和经商者,廉租房的大多为北京本地的居民,其中有很多已退休的老人与家属。
“你看,她就是那边商品房的居民,我们在一个院子里,经常一块儿聊天。”一个在廉租房楼底过道的居民指着一个带孩子的大妈对说。在这个通风的走道里聚集着一些乘凉的老人、带孩子的妇女,他们有的是北侧商品楼的居民,有的就住在这栋廉租楼里,居民之间并不感觉有什么不同和隔阂。
“2006年出售的时候,商品房的价格在每平米6000元左右,很多业主也是用房贷买的房,虽然这边是廉租房,但两边的居民在经济上并没有太大落差。”2004年入住廉租房的谢女士告诉。
但并不是所有的“混居”小区都如京城仁和一样和睦。
“您跟我说也没用,我们物业也没办法,警察都来了,不也管不了嘛!”李福成扯着嗓门在里对一位投诉的业主讲。就在物业办公楼后面的一块空地上,一个临时搭起的台子上正在演出“二人转”,围观的人也不少。
今年40岁的李福成是一家物业公司的“小头头”,他经常开玩笑说,他们公司可不简单,因为跟国家机关似的,属于“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因为要服务不同‘属性’的业主,收费标准也不同。”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李福成所服务的小区位于北京市的南四环,尽管在十年前,这个区域还是一片菜地,但是现在变成了聚集了近千家公司的商务区、三个大型住宅小区、四个别墅项目、两个公园和一个高尔夫球场。“原来这里有好几个村,因为这些写字楼、住宅、别墅、公园都要征地,所以都陆续拆掉了。”李福成告诉,“大部分拆迁户都是安置在我们这个小区。”
据李福成介绍,他所在的小区一共分为六区,二、三、四区是经济适用房小区,主要是提供给当地的拆迁户;一、五、六区则是商品房小区,购房者主要是在附近写字楼上班的白领。另外,因为紧邻四环路,又很快会通地铁,所以也有不少在和上班的年轻人会选择在这里置业安家。
在这里,造成麻烦的不完全是“贫富”,而有生活习惯。
“当地村民虽然搬进了楼房,但是还是保持了不少老传统,比如谁家有了红白事不是去酒店,而是要在露天搭个棚子,请全村人吃席,而且要闹一天。”李福成告诉,“不少商品房那边的业主往物业打,说如果物业不解决‘搭大棚’的问题就拒绝交物业费,还有不少人打了110。”
甚至小区的绿化带也成了矛盾引线。“很多拆迁户还保留着对土地深厚的感情,于是他们就到绿化带去种菜。”李福成还带去看了那些种得相当专业的辣椒和小白菜。李福成原来也是本地村民,他很理解种菜的大爷大妈的感受,但是拒交物业费的商品房业主越来越多,让他压力很大。
同样为这两类居民揪心的还有一家餐饮公司的老板陈先生。他本来非常看好这个庞大小区和周边写字楼的客流量,打算租下小区临街的一个底商来做餐厅。但是餐厅的定位让他非常犯难,因为观念、喜好相去甚远的两类顾客很难兼顾。
“如果只有吸引一半人进店,这个租金就太高了。”他告诉。也发现,小区配套的底商一大半都在空置着。
而就在小区对面,发现有一大片正在施工的工地,但是被泾渭分明地分成了两个区域施工。“南边一小块是经济适用房,北边是商品房,据说还是高档住宅。”李福成说,“他们规划的得比较合理,用一条大路把两边隔开,当作两个小区来建,这样好多问题都可以解决。”
长春医院白癜风哪好齐齐哈尔哪医院牛皮癣好
湖州医院男科哪家医院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