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增效增收促进乡村振兴
2020-06-23 来源:黑龙江租房网
助力增效增收 促进乡村振兴
这一车拉出去,就是万把块钱!一年下来,利润有100多万呢!8月27日下午,袁端荣一边组织工人把香菇装上车,一边喜上眉梢地给算账。袁端荣是罗甸县沫阳镇麻怀村......
这一车拉出去,就是万把块钱!一年下来,利润有100多万呢!8月27日下午,袁端荣一边组织工人把香菇装上车,一边喜上眉梢地给算账。袁端荣是罗甸县沫阳镇麻怀村人,也是麻怀联村党委书记邓迎香请回来参与创办企业的技术能手。
产业兴旺,生活富裕,这是乡村振兴的基本要求,罗甸县通过三引一带(引产业到镇、引企业到村、引技能到户、带增收到人)的党建扶贫模式,着力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探索乡村振兴的新路。
引产业到镇
一场生产方式的革命
向照兴,罗甸县茂井镇五家坟村支部书记。
2012年,这个支部书记干了一件令村民无法接受的事:他将自己家在山脚下种稻谷的水田,换成了山顶上满是杂草的荒山,带领全家人上山砍草开荒,种下了桃树。这样做的直接影响是:他的两个儿子已到结婚年龄,附近有适龄女孩的家庭都不愿意和他家结亲。人家说:水田都换光了,嫁去他家天天吃桃子啊!
向照兴的遭遇,正是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最大的难题。
罗甸出门就是山,且山高坡陡,土地贫瘠,耕地稀少,土地收益低,是导致群众贫困的主要原因。按照向照兴的说法,就算那几亩水田种出的谷子够一家人吃饱,可这种日子难道还要一辈一辈继续下去吗?何况,有的人家还吃不饱呢!
将为吃而生产转变为为卖而生产,按老办法解决不了问题,必须采取超常规、革命性的手段推进产业扶贫。
选准产业,让老百姓接受并参与推进产业发展,这是一场生产方式的革命。
罗甸县牢牢把握农村产业发展八要素,将产业选择等与基层党建形成环环紧扣。在产业布局上,改变过去的传统模式,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强化产销衔接,着力发展蔬菜、哈密瓜、火龙果、脐橙、优质李、药用砂仁、生态畜禽、林下经济、乡村旅游等特色主导产业,基本实现每个乡镇有1个特色种类,每个村有1个优势品种。
一个个特色产业引到镇里,给向照兴等以基层党组织为堡垒的致富带头人指明了方向,稳定了军心。
2014年8月,向照兴的桃园收果1万多斤,每斤5元钱,收入6万多元。村民一看,原来桃子是可以卖更多钱的,土地还有这样的种法,平日吃的粮食,只需种植其中一小部分土地就够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看到了前路,老百姓的心活了,便自觉投身到产业革命当中。据统计,罗甸全县9个乡镇在近几年先后建成了14个千亩生态农业产业园。
如今,向照兴自己种了172亩水果。在他的带动下,全村150户村民种植了3200多亩果树,其中桃子的品种从6月到10月分别有5种上市,到2020年产值可达3000万元。
引企业到村
把小农生产引入大市场
产销对接是农村产业发展八要素中重要的环节。
都说夜郎无闲草,黔地山货好。可我们的山珍,往往因为没有品牌而成为别人的生产基地。
要解决这一问题,罗甸的办法就是借力发力,引企业到村:借助成熟企业的品牌影响力产销链条,实现农产品的品牌化,打通农业产业化发展任督二脉。
在县委的示范带动下,通过全县各级党组织积极发动,引进了规模以上龙头企业29家,全县所有乡镇基本实现龙头企业全覆盖,企业进驻到各个村。如龙坪镇就引进了新中盛农业、红心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大中小16家企业,成立了33个专业合作社。
在龙坪镇,新中盛公司将当地的荒山与土地承包下来,种上火龙果苗,再反租给当地村民,村民只需要投入劳力与肥料,签订销售合同,以每斤3元的价格实现就地销售。每亩火龙果产量达3000斤,产值9000元,除去肥料和人工,每亩利润可达7500元,大大超出传统种植的效益。
新中盛基地所在的五星村村民邓达军,一家3口人,过去靠传统种植,是不折不扣的贫困户。在新中盛承包了35亩火龙果园后,按照新中盛公司的指导,种植火龙果,一年即获利近20万元。邓达军说,从贫困户到钞票成摞仅用了一年的时间,这是以前做梦都没有梦到过的事情。
五星村的村民通过相互协作,有25户与新中盛签订了火龙果反租种植合同,涉及1600多亩果园,覆盖60多户200多人。
引进新中盛这样的企业进村,就是因为他们有资金投入实力,有市场销路,也懂种植技术,能够将过去的小农生产引入到大市场。
因为新中盛公司的销路通畅,所以敢与村民签订包销合同。新中盛公司行政部长何波说,与公司合作的,是深圳百果林、浙江叶氏兄弟、重庆果林、湖南绿叶等各地排名前列的水果连锁超市,不仅有多少销多少,还提升了品牌效应。近年罗甸火龙果名声大噪,新中盛等企业功不可没。
火龙果品牌打响了,新中盛又开始投入哈密瓜产业发展,通过与新疆哈密瓜研究所合作,请新疆的哈密瓜专家专门研发了适合罗甸种植且与新疆哈密瓜季节相反的哈密瓜品种。罗甸哈密瓜从种到收只需要三个月的时间,一年两季,每亩产值可达4万元左右,真正实现了时间短见效快的增收作用。
引技能入户
复合型农民呼之欲出
产业是顶层设计,企业是领路之人,要让乡村振兴的路走得更远,还得激发农民本身的内生动力。
袁端荣与袁端胜兄弟都是长年在外打工的能人,是厂里的管理者。为了村里的发展,邓迎香将他们请了回来。袁端胜栽菜养猪,成立了养猪专业合作社,带动了150多户贫困户养猪,目前存栏量已达1100多头。袁端荣则在迎香公司做管理,带领群众发展香菇种植蓝色数字配合红色指针运动感十足。而上部面积较小的仪表应该是车速表。
着力培养一批示范带动产业革命的能手、行家,让他们会算经济账、算成本账,成为复合型农民,罗甸为了实现这一初衷,在全县182个村(社区)建立了532人的致富能手台账,实行挂号跟踪培养。
按照户户有增收能力的目标,罗甸对贫困户开展了详细的摸底调查,登记造册,建立就业创业台账。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开展培训学习,充分利用县委党校、远程教育中心、道德讲堂,邀请专家、学者开展免费技能培训,分期分批组织到省内外参观学习,组织各级农技人员将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实现技术服务到村到户到人到产业。2017年,罗甸通过就业培训、扶持,累计转移就业8497人,其中贫困劳动力3218人。近两年,助推贫困户新办小微企业30户
,农家乐23家,产品商铺21家。
带增收到人
让农民感受到乡村振兴红利
产业兴旺位列行业第四;车型平均售价亦从2008年的8.5万元提升到2014年的14万元。,目的就是让老百姓增收,让他们生活富裕,感受到乡村振兴的红利。
红心公司采取了党建+企业+农户+基地模式运作,通过利益联接带动群众致富,同时向农户提供就近务工岗位,解决了附近村组200余人剩余劳动力的季节性用工。红心公司基地所在的六一村村民,人均年收入已从原来的3000元增加到如今近万元。
企业入驻各村后,与各村支两委、村民达成了多种合作协议,探索创新了集体土地流转、服务创收、集体资金资产入股、产业带动发展及特色资源开发等模式,形成了有效链接村集体、贫困农户及合作社(公司)的共赢发展格局,村、民、企三方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逐渐形成。同时不断延伸和拉长企业产业链条,保证企业长期稳定,不断增加就业岗位,让群众就业更稳定,进而促进群众增收。
罗甸县各级党组织按照确保每个贫困户家庭至少有1人实现就业的目标,多措并举拓宽就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2017年,各类园区、企业、商铺、合作社等为罗甸县新增就业2.61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6万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转移就业6266人,易地搬迁贫困户劳动力转移就业2732人,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9521元,实现12337人贫困人口脱贫。
转载请注明出处。
风湿骨痛吃什么好宜春白癜病医院宝宝口臭怎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