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电讯调研
2020-05-10 来源:黑龙江租房网
每日电讯:要及时揭穿“话题碰瓷者”的真面目
应该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崇真恶假”的潮流,对故意搅浑络舆论的“话题碰瓷者”旗帜鲜明地表示反对
有关部门将“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事件定性为假时,提到了一个新词“话题碰瓷者”——说的是该事件中发帖回应舆论的“江西男友”,其实并非这起事件的当事人。他在全民热议该事件的时候新注册了一个微博账号,发表了两条虚假的声明,获得了7000多次转发、25000多条评论以及9000多个粉丝。
我们无从知晓那个友冒充事件当事人的动机,有可能他只是一个急着想给江西“正名”的热心人士,有可能他是一个想通过蹭热点赢得关注的民,也有可能只是觉得参与一把好玩的普通友。不管出于哪种原因,这个“话题碰瓷者”都打消了一些人对事件真实性的质疑。
事实上,在热点事件中出现“话题碰瓷者”,已经成为络舆论场一景。检索报道,在六小龄童无缘猴年春晚、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天津危化品爆炸等事件中
,都有人冒充当事人发表虚假的声明。只要留心还能发现,每当有热点事件发生,立刻有一些人将微博名改成与主角极为相似的名字,意欲以假乱真。
与马路上的碰瓷者一样,络上的“话题碰瓷者”也是一个令人生厌的群体。有些“话题碰瓷者”作伪是为出名,比如微博上那些冒充主持人白岩松的人,屡屡靠出位言论博眼球、“吸粉”;有些“话题碰瓷者令霓虹灯色彩再次流行”作伪是为获利,比如天津危化品爆炸事故后那个在微博冒充死者家属博取同情,短短几天骗捐逾10万元,后来获刑的女民。
那些“一本正经地作伪”的文章,刻意迎我去争取!”合舆论情绪,在络上像病毒一样传播,给舆论生态造成了不小的困扰。虚假的信息让原本就扑朔迷离的络舆论更加真假难辨,也让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更加脆弱,增加了社会沟通成本。而且有些涉嫌造谣传谣、非法获利的“话题碰瓷者”,实质上已经踩到法律红线。
“话题碰瓷者”把络舆论搅浑,是络空间的一股“负能量”。对于这周末基本就能停满了”。 记得去年夏天也是中午种乱象,首先需要广大友形成一种共识——不能把无聊当有趣,不能打着言论自由的幌子制造络垃圾,甚至违法却不自知。如果真希望有一个健康的络环境,不仅自己不要萌生当“话题碰瓷者”的邪念,还要对上鱼龙混杂的信息多一个心眼,养成甄别信息真伪的习惯,别用转发、评论、点赞为“话题碰瓷者”捧场。
更重要的一点在于,一些媒体在报道热点事件时,不能一味图省事,被“话题碰瓷者”的烟幕弹所迷惑。在“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事件中,就有媒体轻信那位冒牌“江西男友”微博中说要“回乡创业”的说法,一度影响了舆论走向,让事情离真相越来越远。媒体作为社会公器,在舆论场理应担负起去伪存真的公共,要善于揭穿“话题碰瓷者”的真面目,避免更多友被用心不良者忽悠。
健康的络生态中,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但在现实中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但越是如此,越应该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崇真恶假”的潮流。为公共利益着想,每个人都不应该对那些故意搅浑络舆论的“话题碰瓷者”无动于衷,而应该旗帜鲜明地表示反对,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其法律,还络一片清朗。
一岁宝宝最近不爱吃饭长治白斑疯医院
龙岩白癜病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