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少洲地产名士文旅征途
2019-11-02 来源:黑龙江租房网
林少洲:地产名士 文旅征途
【编者按】:谁能称为地产圈的领袖人物?谁又是地产界的中坚力量?
作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房地产行业精英不忘初心、砥砺创新、锻造匠心,勇立市场潮头,频频抢占行业“头条”。
在房地产市场,总有一批这样的精神领袖,他们孜孜不倦的推动着楼市向前发展。城市匠人,向其致敬!
城市匠心:致敬年度地产人——搜狐焦点年度人物专访系列之——厚土机构主席 林少洲
与林少洲先生的采访原定在阳光100国际公寓B1层,到达后改到楼上的阳光100总部会议室。而B1层现在为前万科副总裁、北京公司总经理毛大庆的创业项目——优客工场。同为老万科人的林少洲也在4个月前辞去了阳光100集团总裁的职位,成为了创业者,开启他的厚土文旅新征程。
“万科”、“阳光100”、“厚土”这几个关键词构成了林少洲的履历,而这位温文尔雅的北大社会学出身的地产人依旧保持着他一如既往的锐利:对房地产的弊病直言不讳,践行社会和历史意义下的房地产,承担着一个时代的名士。
“房子是要承担历史的”
林少洲在北大社会学时的老师孙立平教授这样评价他,“少洲是在一个最不适合理想主义的行业里坚持他的理想主义”。
这一句话既道出了房地产行业的残酷现实,也道出了林少洲作为一个管理者所保持的初心。
“房子是要承担历史的”,面对镜头,林少洲对我们说。
他认为,中国城市的面貌在近三十年来被快速地确定,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但是没有一个开发商认真想过建起一栋楼对这个城市有什么深远意义。
“一个楼盘建好,基本上100年不会变了。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个城市至少100年的面貌就被定下来了,再也不会变了!”林少洲语调渐高。
而绝大对数开发商没有想过自己建的这栋楼除了销售外的价值。
林少洲认为,开发商是需要有历史感的,房子不是盖完就完了的,有没有想过小区和小区之间的风格会不会协调,有没有想过这个区域需不需要你这栋楼。
视野拉到房地产发展的历史轴线上,1987年开启第一次土地拍卖原来,楼盘风格从最早的单位宿舍房风格,快速转变为90年末00年初的现代风格,进入千禧年后推崇起了欧式风格的建筑,后逐渐衍生出法式、英式,10年前后逐渐流行起托斯卡纳风、莱特风格。而2010年之后art-deco风格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近段又风行起了新中式/中式风格。
可以说,伴随着住宅形态的进化是城市面貌的不断更新与优化,然而林少洲却报以怀疑。
林少洲表示,有特色的房子太少,开发商都是在市场接受的产品中复制,拼拼凑凑就做成了新一套的设计,同质化太严重。
“文旅地产的灵魂在于文化”
2000年初,已任北京万科总经理的林少洲接到了来自王石的指示,要出任上海总经理。面对集团调令,一贯“有脾气”的林少洲选择离开万科。
对于外人而言,身居国内第一房企万科的城市总经理一位,怎么会说不干就不干,其实事出有因。
林少洲进入万科,认为做得最好的事情是一手办起了万科公司内部刊物——《万科周刊》。这份企业刊物为万科注入了“商道”的灵魂,以理想主义、人本理念、创新思想和自律克制的精神,凝聚了当年众多的精英人才。这种企业精神也成为了万科有别于其他一众房企的独特所在。
《万科周刊》的成功激励林少洲去造更大的“梦”,他曾对王石直言希望能给他一笔资金,他可以把万科周刊做成全国性的商业杂志,构建一个传媒帝国。然而专注于房产主业的王石并未接受。
然而王石依然十分看重林少洲,先后委以上海项目总经理和北京项目总经理的重任,然而越发成熟的万科开始有了太多“规定动作”。
离开万科的林少洲对媒体称称:“万科就像少林寺,每一个人包括方丈在内都必须遵守清规戒律,而我更愿意像桃花岛主、四大护法那样自由挥洒。”
厚土机构是林少洲另一个“梦”的开始,德高望重谓之“厚”,步履所至谓之“土”。“厚土”从一开始,就承载了林少洲对“文化地产”的追求。
林少洲说:“万科周刊其实是我最想做的一件事,我希望去能将文化传播给更多的人,这才是有大影响,大作用”。
没能实现刊物梦想的林少洲,在他的地产之旅中注入了文化的血液。
“社会最好的发展,在于创造那些美好”
5月11日,阳光100一则人事变动公告,把林少洲拉回到了舞台中央:因有个人职业计划,林少洲辞任公司行政总裁职位。
到了“知天命”年纪的林少洲,开始了他的二次创业。林少洲的“任性”,源自他对文旅地产的热爱,他要完成当年的未竟之业。
聊到最熟悉的文旅地产,林少洲提到的最多两个观点,是“归属感”与“创新”。
“归属感”是客户对住房的归属感,更是对家的归属感。
住宅是房子,更是一个家。林少洲认为,过去的十多年,房地产在飞速发展的同时,解决了很多人住的问题,身体安逸的同时,缺乏精神领域和文化领域的建设,也就是没有归属感。
对客户的关心,不能是一个简单粗暴的态度,应该真正满足其需求。
可能面对一块地的位置或者价格,他们无能为力,但是了解顾客需求,提供归属感,直击客户的内心,却是不能忽略的事实。
在服务业主“归属感”的同时,“创新”就成了必不可少的因素。
林少洲举了迪士尼的例子。林少洲认为,迪士尼的成就,超强的IP属性是基础,而建立在IP之上的创新,则是迪士尼能够风靡全球的主因。
“它都是要直击客户内心,用自己的想象和热情,用自己的生命去创造一种美好。”
每个迪士尼都是不一样的
。不同的项目、不同的客群、不同的方位,资源禀赋都是差异。
不愿意重复自己,创造一种美好,而直击客户内心,就是对自己的想象和热情最好的答复。
创作,创造新的东西,林少洲表示,这是自己最理想的工作状态。
发挥着想象,展现心中愿景,不一定要挣很多钱、也不必贪图多大规模,而肆意在商业模式上思考创新,则是林少洲最大的乐趣。
宝宝流鼻血月经量异常是什么问题
冠心病的用药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