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说赏搭配
2020-05-30 来源:黑龙江租房网
只说“赏”。“析”,是不敢张口的,恐“辱”了爱玲,也羞了自己。称她“爱玲”也是喜欢极了和爱极了的尊重,比称呼前辈和大师要真实的多。捉笔时,很激动,脸应该也是红的,只是没有年轻时的淡粉。
张爱玲的《沉香屑》,是从朋友处借来的。借书的地方是那种很静很洁的屋子,桌上散落的两大摞书,没好意思细翻,毕竟是第一次拜访,装出淑女的气度,倒很不自然。一副茶图悬挂在白色的墙壁上,绣它的主人似乎峨眉紧锁,寂然凝思。闲坐小窗,明月清风。茶韵,茶艺,茶道。得趣,得神,得味。
就在这一方静室里,主人沏一壶茶,三四人对坐,素心同调,清言小谈,茶香弥漫;主人风趣的话语从窗缝里弹出,简质恬淡,其性感热烈,竟让听者陶醉在初春的微寒里,增加了些许温暖。茶本无状,所谓粗细,全在个人体味。
话题在奔涌的回忆中伴随着青涩,惆怅和不甘。在谈到某个朋友时,心变得绿绿的,四周遮挡着一层褐色的光晕,落下露珠的胸怀,也有怀念在深处。当下次还书时,我应该带一盆自己培植的小花,春天,花会开在阳光里。
能够和这种或淡如许,或韵无穷的环境相称的,应该是娇弱无骨的兰花,我本来想送朋友仙人球的,岂不是不伦不类?
封闭自己,并不是很清高,而是害怕面对,暴露自己的粗俗和浅薄。就像连维良表示来时两手空空,走时怀里全是书,一肚子的书香气了。拿起张爱玲的书,竟是舍不得了。高中时迷恋琼瑶的小说,夜晚藏在被窝里熬通宵,心中的白马王子被自己描绘的英俊潇洒。长大后才知道书就是书,迷恋书,也会“输”掉很多东西。琼瑶的书不看了,自己说自己长大了。女人,吃过苦头就会长大。就像小时候偷吃老家树上的青杏,以为杏子就是这种苦涩涩的味道,当知道品尝一些东西的香甜需要耐心时,我已跌倒了很多次。
很喜欢三毛的游记,也羡慕她和荷西坚贞的爱情,一直在她的世界里游历并疼爱着自己。一段时间读亦舒的作品和席慕容还有舒婷的诗集,小小的梦就在她们柔美的文字里发芽,也想在某个春天,出来晒晒太阳。太弱小了,风一吹,一刮,就夭折了。不能说是岁月牺牲了自己,每一个悲剧都与自己有关,命运是个戒,宿命。我始终认为内心开始过精神生活的人,她外在的生活会变得更为平实。
近几年喜欢读安妮的作品,喜欢作品里那些挣扎还有性感的东西。特别是那种自命不凡的东西在我寂寞时,竟是狠狠的陪过我好长时间。清照的词,总是伴我在那些失眠的夜里。她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可如果你细一斟酌,词人为什么“浓睡不消残酒?”必是词人的酒力很有量,而且是过量。为什么过量呢?很少有人知道词人没有生育,赵明诚又娶小妾,独留词人一人独守空房,那种寂寞只有“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无奈悲苦。女人,拼酒,一是应酬别人;一是折腾自己。女人的文字,只有女人缜密的心思读进去。就像女人的胸衣,只有女人知道其中的花繁草盛。滤过她的词,叹过她的词,这晚我必是无眠的了,闭着眼睛回忆一些片段,忽然觉得时光像一片片碎玻璃,借助阳光还能发出一些光芒,一旦消失于黑暗,就是一些很讨厌的碎片,不小心就会扎伤自己。
毕淑敏的东西也读,太有哲理,很多时候,自己的愚笨领悟不了,就走马观花。所以,自己依然成熟不了,在处理事情和沟通上,出现障碍和尴尬,也就不足为奇。
张爱玲的东西我一直没有细读,很多时候是不敢。有的书看过去就会忘记,无非像趟了一次河,湿湿裤脚,然后仰起头看看天,很蓝,云是白的。爱玲的东西不是这样,趟过去,我的心会硌得痛,还会流血,一生都会留。我会永远的记住那条河,无论夜晚还是白天。是她超绝的才情还是她孤绝的生命?
《沉香屑》讲了一个战前香港的故事。葛薇龙,一个极普通的上海女孩子,中产阶级。听说上海要有战事,随父母移来香港。因香港的东西一天天涨,还有上海局势已稳,父母想回上海。薇龙想留在香港念书,就投奔自己的姑姑。姑姑是个做过 ,后来嫁给香港阔少梁季腾的寡妇。梁太太是个又媚又荡又奸又邪的女人,没有亲情,眼里只有私欲和金钱的冷漠女人。单纯的薇龙在她的圈套里,一步步跳进婚姻的火坑,不能自拔。
读书,我喜欢靠在床头,一个人安静的翻着书页。台灯是感应的,磨砂红,灯光也是那种柔和的橘色。石榴黄的窗帘内,就变成我一个人的世界。我会看着封面发呆:才情艳艳的张爱玲,她把女性写作引至一个意象丰富,情韵精微,充满了光华精致的境界。发呆之后,我会虔诚的打开故事的一角,慢慢的溶于故事情节之中,一件薄衫竟燥热起来,心随着故事突突跳跃,一起一伏,被子就变成遮盖我无知和迟钝的一面道具,和我相依相靠着,经典的芳香,数日盘桓,沉香绕绕。
一本好书如正绽放的花骨朵,一瓣瓣的花片飘在季节的薄翼上,欣赏过之后,花儿变成活生生的生命,鲜活的生命属于一代代的人,多年之后读它,依然清香四溢。一篇好的小说必须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其主控思想就是作者所表达的人生态度和美学精神。至于“爱情”,“和平”,“正义”等词,并不是主题,仅仅是一些含糊的抽象词,只有将主题表达为一个完整准确的句子,一个由故事变化及其成因构成的合乎逻辑的句子,一个可以演绎为具体故事情节的句子,主题才可以说真正的瓜熟蒂落。爱玲在景物描写和语言构思上,那种得体和妙处,竟是我读过的书中,最柔美的了。
“这园子里仿佛是乱山中凭空擎出的一只金漆托盘。园子里也有一排修剪的齐齐整整的常青树,疏疏落落两个花床,种着艳丽的英国玫瑰,都是布置谨严,一丝不乱,就像漆盘上的工笔彩绘。草坪的一角,栽了一棵小小的杜鹃花,正在开着,花朵儿粉红里略带些黄,是鲜亮的虾子红。墙里的春天,不过是虚应个景儿,谁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墙里的春蔓延到墙外去,满山轰轰烈烈开着红杜鹃,那满山的红色,一路摧枯拉朽烧下坡子去了。”
一个“擎”子,如一只荷箭,清亮在空中。“金漆托盘”,又衬出其奢华,又是一亮。玫瑰“就像漆盘上的工笔彩绘。”工笔讲究精谨细腻。“取神得形,以线立形,以形达意”。一个园子到此就像爱玲写的“这里不单是色彩的强烈对照给予观者一种晕眩的不真实的感觉-----处处都是对照;各种不调和的地方背景,时代背景,时代气氛,全是硬生生的给掺揉在一起,造成一种奇幻的境界。”
读书,我喜欢用铅笔漫不经心的划出自己喜欢的琥珀般透明的句子还有那些唯恐一碰就碎的翡翠似的词语,书是借来的,就不能造次。所以,把一些感动写在这里,在心中划下一道道齿痕而已。爱玲的作品非我平庸之辈指手画脚,并且手放哪里,脚搁何方?不精通,不深入,不和谐,我只是胡言乱语而已,因为激动。
爱玲在人物描写上,可以用一个字形容“神”,也只有此字适合。
“薇龙对着玻璃门扯扯衣襟,理理头发。她的脸是平淡而美丽的小凸脸,现在,这一类的“粉扑子脸”是过时了。她的眼睛长而媚,双眼皮的深痕,直扫入鬓角里去。纤瘦的鼻子,肥圆的小嘴。也许她的面部表情稍嫌缺乏,但是,惟其因为这呆滞,更加显出那敦厚的古中国情调。她对于她那白净的皮肤,原是引为憾事的,一心想晒黑它,使它合于新时代的健康美的标准。”
作者几笔就把一个皮肤白净,纤弱又美丽的女子像一道激光一样射入读者眼中。仅一个“媚”:她的眼睛长而媚,为以后薇龙微妙的心理和生活态度的转变,轻柔的埋下伏笔。一个“扫”:“双眼皮的深痕,直扫入鬓角里去”,轻而易举的就把一个善良单纯的小姑娘跃然纸上。
薇龙第一次进姑姑家首先见到的人物是两个丫鬟:睇睇和睨儿。睇睇是个“长脸儿,水蛇腰,虽然背后一样的垂着辫子,额前却梳了虚笼笼的鬅头。”几个短句,不难看出这是个刁钻,借助主子气焰嚣张的女子。再看睨儿:“再抬头看时,一个黑里俏的丫头,金鸡独立,一步步跳了进来,踏上那木屐,扬长自去了,正眼也不看薇龙一眼。”这个叫睨儿的丫头,倒是调皮伶俐,不过也势利眼。俗话说,有其主必有其仆。待薇龙姑姑出场时,那“派”就如主角上台,必定锣鸣鼓响。
“扶了铁门望下去,汽车门开了,一个娇小个子的西装少妇跨出车来,一身黑,黑草帽檐上垂下绿色的面,面上扣着一个指甲大小的绿宝石蜘蛛,在日光中闪闪烁烁,正爬在她腮帮上,一亮一暗,亮的时候,像一颗欲坠未坠的泪珠,,暗的时候更像一粒青痣。”
那个时候,西装应是新潮的。还有一句俗话,若要美,一身黑。黑蜘蛛和青色的美人痣,一个妖艳又像鬼魅一样的女人升在黑色的幕上。
“当薇龙放胆上前叫了一声姑妈。她姑妈梁太太把下巴颏儿一抬,眯着眼望了她一望。薇龙自己报名道:“姑妈,我是葛豫琨的女儿。”梁太太劈头便问道:“葛豫琨死了吗?”薇龙道:“我爸爸托福还在。”梁太太道:“他知道你来找我吗?”薇龙一时答不出话来,梁太太道:“你快请吧,他知道了,有一场大闹呢!我这里不是你走动的地方,倒玷污了你好名好姓的!”薇龙赔笑道:“不怪姑姑生气,我们到了香港这多时,也没有来给姑妈请安的!我太多心了,我只当你们无事不登三宝殿,想必有用得着我的地方。我当初说过这话:有一天葛豫琨寿终正寝,我乖乖地拿出陈晓出任国美电器董事局主席钱来替他买棺材。他活一天,别想借我一个钱。”
故事,从这里就正式拉开序幕。至于为什么梁太太这么恨自己的亲哥哥,还有薇龙一家逃难香港为什么没有投奔梁太太,就像秋天银杏树上结的一个个果子,我们盼着它一天天变黄,然后把它煮熟再慢慢食用。一篇好的作品首先要钓足读者的胃口,至于怎么钓?这里面是学问,还有绝绝的才情。
最喜欢的作品就是阅读的时候,浑然忘记自己的身份,不知不觉中自己变成文中的主人公,经历着她的故事,悲伤着她的悲伤。自己还会多情的为她设计一些细节,删除一些给她带来烦恼的过程。所以,读到某个章节,薇龙就不是薇龙,而是一个自己了,也尴尬,也愤怒,也无助。
正是初春,空气中湿湿的气流四窜着,眼睛也开始湿润。手,竟握成一个拳头。然后,慢慢读。。。。。
“薇龙一抬眼望见钢琴上面,宝蓝磁盘里,一棵仙人掌正含苞欲放,那苍绿的厚叶子,探着头,像一窠青蛇,那枝头的一捻红,便像吐出的蛇信子。”
其实,意境和意像,比语言描写更有魅力。一棵仙人掌,把梁太太的心性,一条吐着信子的蛇,活灵活现的再次把这个次主角推波助澜。故事如同在一个鹅黄柳绿的春天,那片油油的大毯子似的麦田里,就这样半躺着一个雅致的像青花瓷器似的女人,一根长长的风筝线在她手中收放自如。身边飘过油菜花的淡香,远处是羊群,耳边传来牧童柳笛的清音,一只蝴蝶就这样静止在她的心头。这应该就是小说语言,情节还有景物描写的绝配。
飘来莺响数声,吹过花香几阵,耳根入道,鼻观皆禅。故事刚读到这里,我就分不清小说还是现实。
这已经不是引蛇出洞,而是蛇自己要出洞了。“梁太太的一双手,搓得那芭蕉扇柄溜溜的转,有些太阳光从芭蕉纹里漏进来,在她脸上跟着转。”“她那扇子偏了一偏,扇子里筛入几丝金黄色的阳光,拂过她的嘴角,正像一只老虎猫的须,振振欲飞。”淡淡几笔,把故事又置向一个崖顶,也让读者再次了解梁太太是一个有心计,花天酒地的女人。薇龙像一只小猫一样就要被一只老虎玩弄戏耍。
爱玲的内心世界到底有多深邃,她的内心活动和人性的想像力,一次次让我折服。她的很多比喻句我是翻来复去的读,复去翻来的看。文字的“媚”气,让我的心无数次抽搐。
薇龙离开姑妈家时,有一段精彩的描写:“薇龙沿着路往山下走,太阳已经偏了西,山背后大红大紫,金绿交错,热闹非凡,倒像雪茄烟盒盖上的商标画。满山的棕榈,芭蕉,都被毒日头烘焙得干黄松鬈,像雪茄烟丝。南方的日落是快的,黄昏只是一刹那。这边太阳还没有下去,那边在山的那头,烟树迷离,青溶溶的,早有一撇月影儿。向东走,越走,那月亮越白,越晶亮,仿佛是一头肥胸脯的白凤凰,栖在路的转弯处,在枝桠叉里做了窠。越走越觉得月亮就在前头的树深处,走到了,月亮便没有了。薇龙站住歇了一会脚,倒有点惘然。再回头看姑妈家,依稀还见那黄地红边的窗棂,绿玻璃窗里映着海色。那巍巍的白房子,盖着绿色的琉璃瓦,很有点像古代的皇陵。”
“一头肥胸脯的白凤凰。”如此空幻迷蒙的比喻也只有爱玲那玲珑的心想得出。太阳和月亮的描写,还有那月影儿,到最后,姑妈的家,就变成“古代的皇陵”。此处,又精巧的埋下另一处伏笔。薇龙走进姑妈的家,和走进一座坟墓又有什么区别,直至薇龙后来选择的婚姻,难道不是一座爱的坟墓?
共 859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本文是一篇作品赏析,就是读后感。文章原本是赏析张爱玲的小说《沉香屑》,但是,笔锋开始并没写本意,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最喜爱的作者,如借书经过、三毛游记、安妮作品、李清照词等,思路开阔,形散神不散,最后落笔写《沉香屑》。作者欣赏不局限情节,而是注重情感,注重与作者与书中人物的共鸣。《沉香屑》讲了一个战前香港的故事。葛薇龙,一个极普通的上海女孩子,中产阶级。听说上海要有战事,随父母移来香港。因香港的东西一天天涨,还有上海局势已稳,父母想回上海。薇龙想留在香港念书,就投奔自己的姑姑。姑姑是个做过 ,后来嫁给香港阔少梁季腾的寡妇。梁太太是个又媚又荡又奸又邪的女人,没有亲情,眼里只有私欲和金钱的冷漠女人。单纯的薇龙在她的圈套里,一步步跳进婚姻的火坑,不能自拔。在张爱玲的作品所闪现的色彩绚烂的光芒中,不仅有对葛薇龙的纯真与世故、执着与屈服的心理矛盾的细致刻画;也有对曹七巧自私自利、残忍冷酷的畸形心态的深刻发掘;还有对貌似单纯可怜而实则满腹心机的白流苏的具体展现……这些具体可悲的人物形象通过张爱玲那冷漠而绚丽的笔尖一一流淌,刺痛着也警醒着喜爱张爱玲作品的人们。张爱玲作品比喻的象征意义是挖掘不完的,以上只是我对其向征意义的粗浅理解,希望以后能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把握张爱玲作品的内蕴,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喜欢张爱玲,喜欢张爱玲的作品并加以深入的研究,让这朵艳丽的红玫瑰永远盛开在人们的心中,散发她独特而新奇的芳香。问好作者,,:侃大山
1楼文友:- 0 15:52:18 本文是一篇作品赏析,就是读后感。文章原本是赏析张爱玲的小说《沉香屑》,但是,笔锋开始并没写本意,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最喜爱的作者,如借书经过、三毛游记、安妮作品、李清照词等,思路开阔,形散神不散,最后落笔写《沉香屑》。作者欣赏不局限情节,而是注重情感,注重与作者与书中人物的共鸣。读书,我喜欢靠在床头,一个人安静的翻着书页。台灯是感应的,磨砂红,灯光也是那种柔和的橘色。石榴黄的窗帘内,就变成我一个人的世界。我会看着封面发呆:才情艳艳的张爱玲,她把女性写作引至一个意象丰富,情韵精微,充满了光华精致的境界。发呆之后,我会虔诚的打开故事的一角,慢慢的溶于故事情节之中,一件薄衫竟燥热起来,心随着故事突突跳跃,一起一伏,被子就变成遮盖我无知和迟钝的一面道具,和我相依相靠着,经典的芳香,数日盘桓,沉香绕绕。爱玲在人物描写上,可以用一个字形容 神 ,也只有此字适合。薇龙和乔其乔订婚了。司徒协送了一份隆重的贺礼,连乔其乔的父亲也送了薇龙一只白金嵌钻手表。梁太太的指拨帮衬,薇龙开始扮演起姑姑的角色。读到此处,我环顾房子的四周,竟也感到无边的荒凉,无边的恐怖,胸口有咯血的感觉。
世事也罢,爱情也罢,看破的,都是看不破,只不过把失望变成伤害自己罢了。
你自己会哄自己。 偌大一部小说,我只读懂这一句话。
回复1楼文友:- 1 20: 8: 感谢大山!
2楼文友:- 0 17: 7:08 本文是一篇作品赏析,就是读后感。文章原本是赏析张爱玲的小说《沉香屑》,但是,笔锋开始并没写本意,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最喜爱的作者,如借书经过、三毛游记、安妮作品、李清照词等,思路开阔,形散神不散,最后落笔写《沉香屑》。作者欣赏不局限情节,而是注重情感,注重与作者与书中人物的共鸣。《沉香屑》讲了一个战前香港的故事。葛薇龙,一个极普通的上海女孩子,中产阶级。听说上海要有战事,随父母移来香港。因香港的东西一天天涨,还有上海局势已稳,父母想回上海。薇龙想留在香港念书,就投奔自己的姑姑。姑姑是个做过 ,后来嫁给香港阔少梁季腾的寡妇。梁太太是个又媚又荡又奸又邪的女人,没有亲情,眼里只有私欲和金钱的冷漠女人。单纯的薇龙在她的圈套里,一步步跳进婚姻的火坑,不能自拔。在张爱玲的作品所闪现的色彩绚烂的光芒中,不仅有对葛薇龙的纯真与世故、执着与屈服的心理矛盾的细致刻画;也有对曹七巧自私自利、残忍冷酷的畸形心态的深刻发掘;还有对貌似单纯可怜而实则满腹心机的白流苏的具体展现 这些具体可悲的人物形象通过张爱玲那冷漠而绚丽的笔尖一一流淌,刺痛着也警醒着喜爱张爱玲作品的人们。张爱玲作品比喻的象征意义是挖掘不完的,以上只是我对其向征意义的粗浅理解,希望以后能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把握张爱玲作品的内蕴,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喜欢张爱玲,喜欢张爱玲的作品并加以深入的研究,让这朵艳丽的红玫瑰永远盛开在人们的心中,散发她独特而新奇的芳香。问好作者,,:侃大山 我的江山,我的梦想。
回复2楼文友:- 1 20: 8:55 问好社长!
楼文友:- 0 20:44:14 我也很喜欢这篇小说,张爱玲的作品,我都很喜欢。
回复 楼文友:- 1 20:40: 6 问好朋友。
4楼文友: 2 :51: 4 流畅的手笔,解读出了一番味道,这就是做学问的意义吧。
血栓能彻底清除吗早期冠心病
白银治疗白癜风医院
-
- 上一篇
- 魂武魔穹第三百一十七章终别离搭配
-
- 下一篇
- 恰在这时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