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真的能抛弃脂肪吗拳
2020-05-03 来源:黑龙江租房网
我们真的能抛弃脂肪吗?如果我们能抛弃身体的弹性,抛弃脏器的保护层,抛弃脂肪干细胞可能转化成身体任何一部分的基因奥秘……
《脂肪——文化与物质性》 [美]克里斯托弗·E.福思 [澳]艾莉森·利奇 编着 李黎 丁立松 译 三联书店 2017-
新书快评
如果你不刻意去想,也许注意不到,脂肪是无所不在的。
抓一把肥沃的泥土,手心里恍如能攥出油来;吃下一块肥肉,后脑会升腾起莫名的恶心感;厌食症患者赋予脂肪最多的想象,恍如它与自我在争取身体的空间,肥胖人群则会觉得自己的一部分从身体的边界溢出了;艺术家赋予脂肪温暖的人性;而在科学家看来,脂肪则蕴含了人体最多的秘密……至于普通人眼里的脂肪究竟为什么,现代传媒早已替人们做了总结——抛弃它,或许你会变得更好。
我们真的能抛弃脂肪吗?如果我们能抛弃身体的弹性,抛弃脏器的保护层,抛弃脂肪干细胞可能转化成身体任何一部分的基因奥秘……然而现实中,总有一部分脂肪是我们无法卸掉的负担,是与我们一生永不分离的一部分。读过《脂肪——文化与物质性》,我们就能看清这1结论。
在西方文明中,从古希腊开始,脂肪因其油性、柔性和钝觉性,被赋予了各种符号学意义,至今还在微妙地影响着世界。现今的西方世界,脂肪,尤其是身上的肥肉被认为是“无用的、多余的和可抛弃的”,而超重人群则被认为“懒散、缺乏自制力并且贪婪无度”。这类呆板观念使得肥胖人群随时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尤其是肥胖女性,不但在公众场合会感觉不自在,乃至去商场买件衣服,都要走到最角落的货架才能找到合适的尺码。来自群体和自我的负面评价,导致肥胖人群在很多社交情境下都处于不利的位置。而时刻以舆论领袖自居的公众人物,更会变本加厉地利用肥胖——准确地说是减肥这类行为,通过大众传媒吸引眼球。着名的欧普拉“减肥Show”就是1例,她公开展示了自己的减肥成果,然而私下里,她的体重则一直上上下下,以至于在后来的一次采访中,欧普拉坦承那次“减肥Show”是她媒体生涯的“一次污点”。所谓健康产业奋力将脂肪妖魔化,越发促使肥胖恐惧深入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渗透到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正因如此,厌食症近年来愈演愈烈。为什么大部分厌食症患者会抗拒医治?状况严重到有生命危险都不能进食?书中认为,这种病症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与现实世界的缓冲,而脂肪则意味着对现状的让步。
脂肪的矛盾性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作为一种食品的肥肉,在味觉上提供了非凡的体验。那种“坚果一样的味道”仿佛能触动人的神经,唤起我们对从前某一段美好时光的回忆。将脂肪带出日常生活,变成艺术创作的原料,除了约瑟夫·博伊斯很难再找出更多的人,他的“脂肪椅子”惊世骇俗。博伊斯对于从艺术的角度表达物资的转化十分着迷,而脂肪本身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可以充分地阐释他的艺术观点。
科学前沿也有脂肪的踪影。火热的整容潮流中,人们通过移植自身的脂肪就能获得一个自然完美的胸部。而脂肪移植、脂肪干细胞再造,则有可能在未来帮助人类解决很多难以攻克的医学困难。把“没用”的脂肪变成“有用”的脂肪,这类“模棱两可”的观点正是来自于本身就“模棱两可”的脂肪。
《脂肪》一书的作者们从人类学、符号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和传媒学等多个角度,展现和解读了西方文明中人们对脂肪的众多看法。也许它不能算是一本简明好懂的科普读物,但诸位作者对自身文化的检讨与剖析值得赞赏,很多问题的切入角度也让人颇受启发。应该庆幸的是,作为东方文明一份子的中国,对气质的定义更趋近内心而不是外在,对于肥胖也曾并没有那么多负面意味的指代——弥勒佛就是一个大胖子,看到他人们就明白什么是心宽体胖,知足常乐。但不可忽视的是,随着两种文明的不断碰撞,肥胖恐惧在现今的中国也愈演愈烈,最近几年我国青少年中厌食症患者的数量也正在增加。
本版供图/小柔
(:王怡婷)
小儿汉森四磨汤的功效廊坊治疗白带异常方法
宝宝拉肚子什么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