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退房须知

马未都国宅奠基于国人文化心理

2019-12-12 来源:黑龙江租房网

  ■本报 王晓伟 北京报道

  建筑界西化思潮汹涌已多年,但一个问题一直如影随形: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中国式住宅?

  4月22日晚,著名收藏家、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马未都先生接受本报访问。这个一听到国宅议事厅,头脑中就跳出杜甫的那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文化人认定,没有新中式标志性建筑出现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

  国宅反映了

  历史与文化的演变

  中国房地产报:您认为在历史上有没有类似于国宅的概念描述?历史上,国人有没有关于人居理想的更多记载或文学描述?

  马未都:就我所知,史书上并没有对国宅这一概念性的描述。国宅这个词提法可能不太科学。比如,今天形成的国家概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前历朝历代,国家的含义是不一样的,更何况国宅。再者,中国地域辽阔,各省份、南北方差异性非常大。住宅特别受气候、地理、人文、环境的影响,所以历史上无法查到国宅这一概念的描述,今天我们也无法给它一个统一的定义。

  中国房地产报:在当代中西文化交融碰撞的背景下,我们所探讨的国宅该有怎样的现实定义?中国应该有哪些不同的国宅形式?

  马未都:正如要给国宅下一个定义很难一样。因为涉及到各地的文化差异,下一个现实的定义也很难。如果现在要去统一定义一个国宅这样的概念,除非住宅都是非常工业化的模式才有可能。但一旦完全工业化又往往意味着没有任何文化特征。这是一个随之而来的悖论。

  我国住宅的风格非常之多,福建、浙江、江苏、陕西,北方差异都非常之明显。比如陕西的窑洞,苏州的庭院,北京的四合院,福建的土楼,还有徽派建筑等等。不过,今天我们的住宅是非常西化的,跟其他国家根本没有任何区别,要谈国宅很难。

  中国房地产报:在五千年中华文化史中,国宅曾经有过怎样的现实样本?您认为国宅如何反映历史与文化的演变?

  马未都:从传统上看,适应当地的气候要素是中国传统住宅中的第一考虑。所以出现了像陕西的窑洞,苏州的庭院,北京的四合院,福建的土楼,这都是跟地理环境和地理气候有关。在过去,室内气候温度的变化是决定一个住宅是否合适的最根本问题,盖的房子要冬暖夏凉,靠自然而不是靠能源。比如,过去越往南的房子盖的越高,因为热空气往上走,越高越不会闷热。北方的四合院,主要是出于防风沙的考虑。

  其二是地理环境。陕西为什么能挖成窑洞,因为那里的土质非常好,有黏合度,能够挖成窑洞。福建的土楼主要是为了安全,抗击闽南当时盛产的土匪。

  再有一个要素就是建筑装饰部分,这属于各地的风情。比如,苏州都是白墙黑瓦,为什么北京没有?因为北京风沙大,阳光特别好,用白墙特别刺目,而江南地区夏天阴天多,白墙显得透亮,和黑瓦形成非常强烈的反差,这些都是苏州地区典型的装饰手法。

  最好的住宅肯定是传统的

  中国房地产报:住宅领域的“西化风潮”在怎样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您认为我们在这个领域,如何能做到“扬弃”?

  马未都:今天我们主观地去追求是没有用的,再说中国的传统很多地方也是被误解的,在今天这个世界大同的局势下,对某种文化的刻意追求,是不适合的,只能是顺其自然。比如说,刚改革开放时,我们盖的房子都很西化,但随着我们国家日益富强,国人崇洋的心态已经日益减弱。今天很多人在房屋的装修上要求回归传统,希望房子的装修具有中国文化特色。所以说人所处的环境和他的文化心理是吻合的。

  中国房地产报:国宅是否会意味着高成本,只能满足少数人的居住需求?

  马未都:今后的一个趋势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体现比例会很低,但会做得很精。当然,我觉得当地最好的住宅肯定是传统的。比如苏州,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最贵的一定是私家园林。将来有钱人会越来越去靠近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个趋势是不可扭转的。越是传统文化的东西,将来越会受人喜欢,当然是社会地位高,收入高的人的专利;越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对会显得人的档次会越来越低。这个现象会在一代人之后变成现实。

  日本就是一个例子。日本社会地位高、有钱的人几乎都不住西化的房子,还是住日本本国的传统建筑。我去过日本的一些大财主、大企业家的家里,从庭院设计一直到卧室几乎都是日式传统的恢复,只不过是做得比较奢华,把过去的尺寸放大而已。

  中国房地产报:如何在住宅上传承我们的文化积淀,印证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马未都:现在的家庭结构已经跟过去大不一样。过去都是大家族,今天都是小家庭。过去为大家族设计的传统大宅子本身也不适合现代人的居住。比如它没有供热供冷,不考虑电力、排水这些设备,今天完全按照传统的方式是不可能的,只能是改造的,有其表无其实。比如外面看起来是一个四合院,真正进去仔细看了才知道只是一个住宅。

  传统文化符号

  随处可见是必须的

  中国房地产报:如果把国宅理解成宣扬一种民族文化色彩的建筑的诉求,您觉得应该在哪些方面改进和加强?

  马未都:首先需要国家在一些标志性建筑上的提倡。遗憾的是,我们并没有尊重我们自身的文化传统。中国的城市建筑成为了世界建筑师的实验场,比如,最近几年的标志性建筑的现实是以西式为主,以实验为主,这造成中国建筑风格的极其混乱。

  如果长安街两旁的建筑都要以中式风格为主,那今天中国给人的文化概念是不一样的,那将会是一条多么漂亮的大道;如果当年国家大剧院、鸟巢、中央电视台这些标志性建筑都是中式建筑,如果所有招标都是以中式风格为主,那今天整个国家的风貌都会不一样。

  中国房地产报:您觉得哪些建筑符合您心目中传承我们的文化积淀的要求?

  马未都:建国60年以来,最好的建筑应该是建国前10年建造的那批十大建筑,包括农展馆、革命军事博物馆、人民大会堂,十大建筑是非常典型的中式风格建筑,而且那叫新中国风格。这十大建筑无可争议地成为新中国的文物,是新中国建筑的一个顶点,到目前为止很多建筑都没有超越它们。

  传统文化正在复兴,将来在越来越多的建筑外观上,能够看到大量的中国文化符号和装饰。这个趋势可以预见,并且不可扭转。现在这种趋势已经开始显现出来了。而由于市场需求的改变,开发商肯定会越来越注重文化符号,将来的建筑,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会越来越多。

  中国房地产报:您怎么认识这种建筑和文化的起伏变化?

  马未都:造成这种变化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建国初期那个时代的人物都饱受传统文化的浸润,是旧文化人士,在摒弃了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我们也失去了前进的方向,没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当20世纪90年代经济腾飞后,我们又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造了一批奇形怪状的建筑。

  现在我们又出现了一股注重传统儒家文化的风潮,但目前还没有出现一个完整意义上新的中式建筑代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并不只是简单一股国学热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一个长周期、高投入的过程。相信再过二三十年,会有一批中式建筑代表出现。

  中国房地产报:您理想中的蕴涵中国浓厚文化底蕴的住宅是怎么样的?

  马未都:新中式住宅,居住舒适是首位的,传统文化符号随处可见是必须的。

  当你入住这样的居所时,时刻有一些传统中国文化符号提醒你身处的是中国。文化只因个性而生存,并不是因共性而生存。共性的文化没有生命力,或者意义不大,注定要消亡。

宝宝小便黄
现在开微店怎么样
心律失常疲乏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