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记:面对镜头,父母们竟无言以对?
2021-12-26 来源:黑龙江租房网
手记:面对镜头,父母们竟无言以对?
时逢元宵节,新华社从安徽阜阳跟随务工人员前往上海等地,途中通过在火车站架设 亲情聊天点 的方式,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与子女对话的空间,并记录下了父母们对留守儿童的远程留言,20多位父母在镜头前真情流露。
面对留守老家的孩子,父母们的三种普遍表现出乎意料:重复说话、沉默以及谈钱。
让农民工父母们对镜头说两句话很不容易,都说自己 嘴笨 不会说 。但当他们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假想孩子在面前,话就多起来,但苦于功底有限,所以只能絮絮叨叨地重复一些词。
在东莞做废品回收生意的李振喜对一儿一女不间断地说了5次 要听话 和4次 希望你身体健康 ;将赴深圳打工的李中波颠来倒去地说着 思念 和 想念 ;23岁的杨思红一开始不愿意坐在镜头前,但当摄像机打开、离去后,他絮絮叨叨了3分钟,都是对2岁孩子的祝福和对留守老人辛苦带娃的歉意,直到一旁的妻子赵倩倩提醒即将发车才打住。
对孩子,哪对父母真能 无言以对 ?镜头里,很想说但又不会说的那种 挤牙膏 般的表情已经流露出了他们对孩子的感情,这跟平日拿着话筒想采访他们时对方的转脸躲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与重复说话类似的是沉默,这发生在不少妈妈身上。38岁的王霞在镜头前教育三个孩子 在家乖一些 ,吐了十来个字后便一言未发,直至起身离开。关摄像机后她对说: 我没法说下去,怕自己哭,临走前两个小孩拉着我不让我离开。
33岁的临沂个体户乔夙瑕在镜头前有个习惯动作,每说一句话就抿嘴低头,间隔3-5秒再抬头看摄像机说下一句,直至一口气清晰地说出 妈妈在这里对你说一句对不起,我们对你的爱太少了,对你的关怀太少了,只有在里才能对你说几句唠叨。 这句话;25岁的李静在说完 就说那么多了。 之后还不离去,沉默一阵后又继续说: 这是妈妈最后一年出门(打工)。 伴随着中间沉默的还有一声沉重的 唉!
叹息声背后是无奈的现实。近日,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从家庭监护、政府、教育任务、群团组织、财政投入五个维度着手,建立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当然,这对实际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农民工父母们却无一人知晓,他们只知道,要把孩子带在身边,除了需要钱,还是钱。 没钱 几乎是上述所有父母把孩子留在老家的一致原因。
在温州打工的孙灯红说: 带着小孩,每个月上学就是1000多块钱,加上吃啊、用啊,都需要钱,家里老人身体不适也需要钱。 在上海做建筑泥瓦工的朱纯刚说,哪怕孩子可以异地接受免费义务教育,也不会带孩子来, 老家有地,最起码不会为口粮发愁。
29岁的傅雪燕在所有受访者中经济条件较好,是惠州私营企业的白领,她坦言,就算学费、吃穿都不愁,夫妻二人早出晚归无法照顾小孩,只有把家里二老一起接来,但这样又增加了住房等生活成本,城里人爱请的月嫂,对他们是种奢望。 况且把老人接来,哥哥留在乡下的孩子由谁来照顾呢?
笔者接触过很多城里人,为了孩子能享受到好的教育,不惜重金买学区房、读私立学校, 读好书有出路 的道理这些务工夫妻也懂,谁不想把孩子带在身边,享受城市里的教育和天伦之乐?
他们不是 生而不养 ,而是无奈地在现实和亲情之间挣扎,最终选择了在城乡之间穿梭,一年一次,频率很低,低得笔者不确定明年回家时,李中波6岁的孩子是否依旧喜欢他承诺带回的玩具飞机,李静2岁的孩子是否还会在叫 妈妈 之前犹豫,毕竟,与之相比,孩子们长得太快,变得太快。
交通的便捷也将为山海大城烟台带来大量的旅游人群及养老人群 ( 潘旭 郭敬丹)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删除。
肠道娇气怎么办生发密发用什么
小孩子便秘怎么办
-
- 下一篇
- 记者手记丨和孩子一起成长物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