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签约指南

终年岁美食美食

2021-01-12 来源:黑龙江租房网

红学家周汝昌

胡适、俞平伯后又一红学大师仙逝

据周汝昌女儿周伦玲消息,我国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专家、诗人、书法家周汝昌先生于5月 1日1时59分于家中去世,终年95岁。周汝昌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周伦玲说,按照父亲遗愿,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让他安安静静地走。

离世前一周,他向女儿口述了新书的提纲,以为不久便可以开始写作,但生命的火烛骤然而息,新书的写作成为未竟之事。

周汝昌自幼喜文慕学,丝竹粉墨,无所不涉。学程至为坎坷,中经多种灾难。治学以语言、诗词理论及签注、中外文翻译为主;平生耽吟咏、研诗词、笺注、赏析、理论皆所用心,并兼研红学。一生有60多部学术著作问世,尚有几部正在印制之中。其中《红楼梦新证》是第一部、也是代表作。这部著作是红学研究历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是近代红学研究的奠基之作。

2005年,周汝昌出版了20余这两起事故均与货运车辆超限超载有直接关系。万言的《我与胡适先生》,书中首次详细介绍了二人围绕《红楼梦》所进行的学术探讨,评说了胡先生与红学的渊源和贡献。“一介书生总性呆,也缘奇事见微怀。岂同春梦随云散,彩线金针绣得来。”又诗曰:“聪明灵秀切吾师,一卷《红楼》触百思。此是中华真命脉,神明文哲史兼诗。”周汝昌作的这两首诗,道出了他一生与《红楼梦》之缘。

“在我看来,周汝昌不仅是个文学大师,还是个国学大师。他的逝世是红学界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重大损失。”红学家邓遂夫沉痛地说。

我极爱重的是不受其他因素干扰的、不被人为利用的真正学术研究。我喜欢 国货 ,喜欢民族节序风俗。我喜欢民族建筑目前、民族音乐……不了解这一切,很难理解我为何后来走上了红学道路,……为何又如此地执著痴迷,甘受百般挫辱、诬陷、排挤、攻击,而无悔意,也不怨尤。

我的愿望是把读《红楼梦》的那种无以形容的美加以研究体会、解说;若无这一步骤,那么我几十年来的 研红 工作就没有什么真正的意义可言了。

简介

周汝昌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本字禹言,号敏庵,后改字玉言;曾用笔名念述、苍禹、雪羲等等。就读于燕京大学西语系本科、中文系研究生院。

曾历任燕京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等外文系讲师、教授;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文学;中国艺术研究院顾问兼研究员;美国鲁斯(Luce)学人;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客座教授;燕京研究院董事;中国曹雪芹研究会荣誉会长等。政府首批特殊津贴领受者。[NextPage]

生平掠影

与生俱来的求知欲和过目不忘的聪慧

1918年4月14日,周汝昌降生于距天津城25公里的咸水沽镇,成长于外寇入侵、军阀混战的年代,经历了记不清的失学、逃难、沦陷……虽为家无藏书的村童,但周汝昌有着与生俱来的强烈求知欲和过目不忘的聪慧。他从小就醉心文学艺术,凡能偶然入目的片言只字,他都如获至宝绝不放过。对得到的任何一本书更是精读细敲,写读后感、找错字……常将书眉空白处填个严严实实。

进入小学后,他接受外语之快令人称奇,原版的英文课本也毫无障碍,读天津南开中学时,其英文水平与老师论伯仲。19 9年,周汝昌考进燕京大学的王牌西语系,但直到1947年,他才回到燕大继续学业。毕业时,其论文英译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著作《文赋》令中外教授举座皆惊,一字未改全票通过。

随后,他成为燕大中文系第一名研究生。此后,他又把《二十四诗品》译成英文介绍到欧洲,也把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以《离骚》的文体翻译成中文。

与胡适书信研讨 “红楼”成就佳话

已在诗词、书法、戏曲、翻译等领域颇有建树的周汝昌,怎会步入“研红”道路?周汝昌少年时就常听母亲讲《红楼梦》的故事,后又看到古本《石头记》,但胡适的影响却是促其真正步入“研红”之路的一个重要因素。

1947年,周汝昌的四兄周祜昌寄信给他,说亚东版《红楼梦》卷首的胡适文章有一新说,请他查证。周汝昌遍查燕大图书馆,终于发现了《咏芹诗》。兴奋之下,他将这一发现发表在《天津民国》副刊。看到文章的胡适当即复信周汝昌,自此,胡、周书信往来切磋讨论《红楼梦》,成为现代红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胡适曾慷慨地将珍贵的孤本《甲戌本石头记》借给周汝昌拿走细看,还称《红楼梦新证》是一部“很值得看的书”,并说“周汝昌是我 红学 方面的一个最后起、最有成就的徒弟”。

只要有 人听 也认真对待无分贵贱

“文革”期间,周汝昌也遭受了冲击。1968年,作为“周扬文艺黑线上的活标本”,他被关进了“牛棚”。1969年中秋,被下放到湖北咸宁“向阳湖干校”。1970年8月,在周总理指示下,他被调回京工作。

1974年,周汝昌调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其中一项工作是应邀讲说《红楼梦》。即便已到高龄,只要身体允许,周汝昌从来都是不讲任何条件地乐而往之。他曾说:“只要有 个人愿意听我讲,我都会像数百上千人听讲一样去认真对待,无分长幼贵贱。”

2008年,年逾90的周汝昌又被请上央视《百家讲坛》评点四大名著,他以独特的眼光指陈《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的不近人情之处;理出《西游记》与《红楼梦》有多处相通之处,“两部书都在求真,都在写诚”。

经历了大悲大喜 我仍然留恋人间事

周汝昌青年时双耳就逐渐失聪,左眼因视膜脱落1975年就已失明,右眼则需靠两个高倍放大镜方能看书写字。他只能在稿纸背面书写,且常常串行重叠,只有做助手的女儿伦玲认得,将文字敲在电脑上存储。至近 年来,周汝昌右目也完全失明,只能口述。

2002年,周汝昌曾说:“我虽然84岁了,经历了大悲、大喜,但我很留恋人间事。像我这样的人积累一点东西不容易,我现在写作的精力非常旺盛,几乎每天写几千字的文章,我女儿简直打不过来。我现在靠半只眼睛拼命干,就是因为我还有没做完的工作,我积累了几十年,不就是要把成果留给后人吗?”

“日无虚度”的周汝昌仅2009年后就出版了《谁知脂砚是湘云》、《红楼真影》、《周汝昌校订评点石头记》繁体本、《周汝昌校订评点石头记》简体本和《诗词赏会新编》5部专著。

红学大家 胡适“新红学”开山鼻祖

《红楼梦》研究是胡适古典文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因而胡适也被认为是新红学的开山鼻祖。胡适研究《红楼梦》主要运用的是科学的考证方法。他指出《红楼梦》应当重视史料的收集整理,从作者、作者家世以及《红楼梦》的版本进行研究考证。胡适《红楼梦》研究的成果十分丰富。比如《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曹雪芹祖父曹寅的情况,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时间等诸如这些现在已为常识的问题都是胡适研究考证出来的。

胡适的《红楼梦》研究使红学的面貌为之一新。其成果极大地超越了题咏、评点派红学和索隐派红学,将红学研究真正纳入了科学研究的范畴。

俞平伯 红学泰斗享誉海外

俞平伯出身名门,早年以新诗人、散文家享誉文坛,精通古典文学,尤以红学泰斗而誉满海内外。

1921年开始研究《红楼梦》。两年后出版专著《红楼梦辨》。1954年9月,遭受非学术的政治批判,长期受到不公正待遇,但仍不放弃研究《红楼梦》。1987年,应邀赴香港,发表了《红楼梦》研究中的新成果。

他明确指出:红学中考证和索隐两派所采用的方法是不可取的。他反对对《红楼梦》持刻舟求剑、胶柱鼓瑟的考据方法。1988年,俞平伯在《索隐与自传闲评》一文中,更加明确论述了《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现实主义的小说,认为小说中的人、事、物,虽来源于社会生活,但大都是虚构,给红学研究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邵钰杰)

天津白癜风哪家好
昆明白癜风医院哪家医院好
上海治疗早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