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加油告别刚兑信任信托投资者购买意愿下降魏家
2020-07-10 来源:黑龙江租房网
风险随着兑付危机而被频频曝光,一部分投资者开始离场,信托产品的销售端已然开始受到影响。
一家总部在北京的信托公司负责人表示,1月份以来,公司客户数量较往年相前8月顺利靠泊42艘次比增加幅度开始下降,同时,一些老客户不再续订新产品,而是将资金转出挪作他用。“很多原因导致这一现象产生,其中一些投资者开始觉得信托的收益不再与风险相匹配。”
终端影响显现
因购买的“吉信·松花江(77)号山西福裕能源项目收益权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出现兑付危机,转而前往山西维权的一位投资者对经济观察报宣称,自己再也不会购买信托了。
他的悲观情绪,在一次次频发的信托兑付风险事件前被不断放大。
得知信托兑付危机事件之后,李先生第一时间向他的投资经理询问信托计划的存续情况,担心几百万投资产生风险。多位信托投资者向表示,以后买信托首选12个月,至多到18个月,以前热销的24个月产品已不再被考虑。在他们的选择中,高收益率不再放在第一,以后会重点关注风险。
四川信托的一位销售经理也发现,客户开始越来越谨慎。“他们开始逐句逐条地看合同,甚至还会向我要之前的净值调查报告。”
市面上一款年收益约12%的房地产信托,以往通常会被秒杀,如今却变得滞销。对房地产走势的悲观预期,让投资者们开始转变投资偏好。这种滞销在矿产信托领域变得更为频繁。
据用益信托工作室分析师廖鹤凯观察,影响在去年开始已然出现。客户总体趋于谨慎,部分产品发行受到影响。用益信托工作室的统计数据显示,1月份共发行362个集合信托,共计募集资金601.68亿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集合信托共计发行了437个,共计募资975.94亿元。也就是说,今年1月集合信托的发行量和募资规模同比双降。
中债资信研究开发部高级分析师胡彦宇分析,信用风险的警钟一定程度上动摇了投资者关于信托产品“零风险、全额兑付”的“顽固”预期,推动金融产品回归“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理性路径,由此投资者很可能出现从漠视风险到规避风险的行为模式转换,甚至会出现矫枉过正、过于规避风险的现象。在此情况下,信托、理财产品等高收益产品当Roy Taylor答道:前或难以再受其青睐,不排除发行规模出现显著下滑的情况。
销售终端的变化引起了信托公司的重视。上述北京地区信托公司开始要求信托经理们主动联系客户沟通,汇报项目进展,推介新的产品。相应的,在他们的说辞中,低风险取代高收益被放在了第一位。
刚兑裂缝
在一次又一次的兑付风险事件面前,刚性兑付虽然仍未被打破,但其说服力已经开始裂缝。
上述销售经理表示,客户会不断要求你做出承诺,但是这已经被公司明令禁止。在近期的培训中,他们被教育“不要做出任何形式的承诺,哪怕只是口头上的,因为很有可能被投资者录音”。
在历次兑付纠纷中,在销售阶段是否承诺过“刚性兑付”是争论的重点。而在具体的销售过程中,“刚兑”也经常被客户人员、私人银行客户经理、第三方销售渠道作为打消投资者疑虑的手段。
不再承诺刚性兑付,也让投资者们开始更加担忧。
大部分分析师则相对乐观,认为这种担忧甚至转移,并不会对信托产生过多影响。
中国建投研究院研究部主任涂俊仍将“刚性兑付”视为一个临界点。“在这个临界点之前,投资人的担心不会转化为集合信托大规模缩水的现实。”信托业协会第一季度的数据也显示,单一信托在萎缩而集合信托规模仍在增长。
“个别产品的风险暴露,只是会让投资者们今后再投资时更加谨慎,风险意识更强。但资本不会停止逐利,不会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格上理财分析师娱认为,信托业的风险是有被夸大,“闭着眼买信托”的时代已经过去,市场也不再把信托利率当成是无风险利率,这样有利于金融市场的正常发展。
新涌进的客户,也许能弥补老客户流失带来的下降。2月13日,授权中国信托业协会发布的《2013年4季度末信托公司主要业务数据》显示,去年末中国信托行业受托资产增至10.91万亿元,同比仍增长46%。
信托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相对于更多金融机构加入到类信托竞争中,市场正在被不断做大,越来越被更广大的高收益群体开始接受这一投资形式。相比之下,虽然投资者越来越谨慎,但信托仍然是相对成熟、相对安全的选择。
胡彦宇表示,从中长期看,在对信用风险具备理性判断以及相关配套措施建立之后,投资者对信用风险将形成较为稳定的预期,在权衡风险与收益的基础之上理性选择“高风险、高收益”产品。届时,随着风险自担理念和基于风险合理定价机制的归位,金融市场将实现良性发展。
治疗灰指甲的民间药方聊城白癜风医院有哪些
小孩健脾胃吃什么